2010年1月5日星期二

恩福堂 - 我們地上的教會

建築項目:恩福小教堂(18/F)
項目功能:小聖堂
建築師:建盟建築師事物所
位置:香港九龍長沙灣道789號
地盤面樍:1224平方米
總樓面面積:739平方米
合約總值:港幣三百三十萬
落成日期:2004年四月
業主: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
機電工程顧問:柏誠(亞洲)有限公司
結構工程師:黃林建築工程有限公司
測量師:偉歷信建築工料測驗師事務所
總總建商:協興建築限公司


 香港恩福小敎堂,我在台灣相關雜誌就已注意到了這小而美的教堂了,2006年的三月,我特地走訪香港,前往參觀。
 香港建築師學會所組成的評審團對這所小教堂給予極高的評價,認為「其設計展現出優雅樸實和簡約的設計風格」。從照片上看,其以半透明的布料張起有如哥德式肋拱的設計,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 到達之後,正好周日禮拜,趁著這充滿聖靈的氛圍,我提出參觀的請求,教堂方面經請示後,因為早上儀式進行中,要我下午再來試試。 

 在提出參觀請求的過程中,煞費周章,我除了出示Phd student的身份,也把我的部落格網址給他們,表明這是學術研究。

 我常說,建築不是用「讀」的,而是必須親身體驗其空間結構。這回來香港,在節約的機加酒三天兩夜的行程中,不能因等待而浪費時間,於是就近徘徊,在一樓大廳對這家小教堂先進行了解。這讓我憶起有一年參觀法國巴黎衛區Notre-Dame-de-la-Pentecôte小教堂(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yufulin&article_id=3061277)當時神父甚至趨前歡迎參觀,我才得以體驗小教堂在高樓環伺的巴黎衛區以其最謙遜的向度出現,建築師Hammoutène在尋求「精神建築」(immaterial architecture)時以光而非建築本身,去除掉教堂必備的鐘塔,代以正面鏤有十字架的外牆,來暗喻教堂的存在。

 怱怱扒了幾口午飯,午後不到約定時間,我又出現在這座教堂一樓。恩福小教堂位於恩福中心大樓的十八樓,中心大樓和小教堂的設計都出自同建盟建築師事物所之手,想來是受到客戶的信賴,才得以一再承接案子。

739平方米的教堂,看來並不太大,建築師必須設計出能容納五百人的空間,這確實是一種嚴峻的挑戰。

館方給我的參觀時間並不多,只有十分鐘。我的要求其實也是蠻為難教堂的,因為他們必須為我把小教堂的燈光全開,才能了解建築師如何設計聖堂內的燈光佈置,如何營造聖靈的氣氛?
聖堂在燈光的處理上,從半透明的布料所張起的拱肋下方,打出微亮的燈光,雕琢立體的雙線弧面肋條形狀,從天花板垂吊下來的圓形小燈高低參差不齊,產生滿天繁星,聖光普降的感覺,聖台上塑膠磨砂的透明靈鴿講壇,延展了空間視覺,為了節省空間,座椅以長條櫸木舖以軟墊以防入座時的磨擦噪音。

除了光的設計外,教堂空間著重在平和、典雅並提供冥想的空間,因此,隔音、吸音的設計又極其重要,且教堂的上一層樓為體育館,因此總體在音源的控制上,處理手法培增困難,所以除了以隔音假天花板阻絕上層噪音外,四方壁面不可平衡,在講台之後則為吸音玻璃鑲板。

恩福小教堂的設計,獲得「香港建築師學會二零零四年年獎」,整體而言,我的遠道而來與等待,都是值得的。
本文參考: See:香港建築學會,《香港建築師學會二零零四年年獎》,香港,書得起(香港)有限公司,初版,p108-114。

http://images.google.com.hk/imgres?imgurl=http://pic.pimg.tw/yufulin/1170253331.jpg&imgrefurl=http://yufulin.pixnet.net/blog/post/2285954&usg=__G-CkixSyRQzP2KHyzNseh5nHm48=&h=400&w=600&sz=227&hl=zh-TW&start=17&sig2=Ol4UxoBtJSycu5X9TV3nyQ&um=1&tbnid=FrsReTwbYJVaTM:&tbnh=90&tbnw=135&prev=/images%3Fq%3D%25E6%2581%25A9%25E7%25A6%258F%25E5%25A0%2582%26hl%3Dzh-TW%26rlz%3D1T4SUNA_zh-TWHK297HK322%26sa%3DN%26um%3D1&ei=uRBDS4bDDs-TkAWt-JzWAg


AV Team 請了設計整座大樓音響的設計師來與我們講課。他的好像是姓石。聽說他曾參與香港的City Hall 、大會堂等等的音響設計,也參與過外國不少教會的音響設計,經驗豐富。

今晚他主力解說恩福二樓禮堂的設計。他說這是一個「Live」的禮堂,而不是一個「Dead」的錄音室。分別在於「Live」是有少許(只是少許)的回音,或許叫「餘響」會貼切點。 「Dead」則聲源有多少我們便聽到多少,沒有任何效果出現。

整座禮堂,是沒有兩面牆是平行的,因為聲音是會反射。牆如果是平行,聲音便會在兩面牆之間互相反射,造成不必要的「嘈音」。

講壇後面的牆,是經過特別處理。這堵牆是空心牆,中間有幾吋空間做夾縫,目的是讓台上的「監聽喇叭」所發出的聲音,射到這面牆時不會做成反彈。這道牆的磚塊也是經過特別處理,是用一些吸音的物料,包上沙,造成磚塊後,才用來砌成牆,所以成本很貴的。 (以我看,花漆牆要維修,成本也很可觀……)

另外,講壇的兩翼為詩班席,也是沒有一道牆是平行設計。

台下的兩邊,是一些像百頁的間格,目的是讓聲音能夠散開,做成「空間」感,讓聲音更顯「跌宕」效果。間格後面是儲物房,房內空曠,讓聲音能環回至禮堂內,造成輕微的回音,讓唱詩時更為動聽。

整座禮堂的坐位排列是呈弧形,禮堂後的牆自然也要因為這種排列而設計成弧形。然而,弧形或拱形的牆身是會把聲音聚焦起來,然後反射,聽眾的聽覺會因這種反射而產生不安。因此,後面的牆身是鋪設了一些吸音的物料.

沒有留言: